徐晗同志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区50年庆祝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1-01-05 00:00
发布时间:2011-01-05 00:00来源:字号:
继往开来 开拓进取
为建设生态、魅力、和谐长白山而奋斗
——徐晗同志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建区50年庆祝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2010年6月19日)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回顾沧桑巨变,展望美好愿景,共同庆祝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区50周年。在此,我代表长白山管委会、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全区各族人民,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保存着欧亚大陆北半部十分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举世闻名的“天然博物馆”和“物种基因库”。长白山保护区成立于1960年、面积1964.65平方公里,是我国建立较早的保护区之一。50年来,勤劳勇敢、质朴善良的长白山创业者扎根大山、情系三江,奉献青春、矢志不渝,不断开创了长白山保护区各项事业的崭新局面。
50
年,是长白山保护区生态建设提高新水平的50年。
50
年来,国家林业局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长白山保护事业,几代保护工作者牢固树立“大生态资源保护”思想,积极完善保护手段和保护措施,有效实施“红松种源保护”等各类保护行动,长白山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保护区年生物多样性经济总价值逐年增长,已经达到80亿元,“以区养区”的滚动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特别是管委会成立以后,对景区实行封闭式管理,购置环保车辆400余台;先后实施长白山松花江大峡谷综合整治、植被恢复工程、饮用水源地污染治理等生态保护项目56项;
启动国家一期、二期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
;
实现
连续50年无森林火灾。同时,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保护工作条件不断改善、力量不断加强:从依靠“铁脚板、活地图”步行巡护,到建成巡护路325公里,运兵车、指挥车、宣传车、GPS定位系统等现代化巡护装备基本齐全;保护站从1个到9个,瞭望塔
从零到13座;人员队伍从不足30人发展壮大到430余人。1980年,长白山保护区被列为世界自然保留地之一;1992年,被评审确认为“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被确定为全球28个环境监测点之一,长白山保护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自然资源宝库、万物生长乐园、人间生态天堂”。
50
年,是长白山保护区科研事业收获新成果的50年。
建区以来,共实施各类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110余项,其中国家级23项、省部级2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7项、国内先进水平10项,多次被国家林业部门、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科技进步奖。“红松果材林种实高产经营技术”、“野生蓝靛果资源开发利用”等研究项目填补了国际、国内空白。出版了《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等着作19部,发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200余篇。2009年,长白山保护开发可持续发展试验实验区通过专家评审,成为4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之一。
50
年,是长白山保护区生态旅游实现新发展的50年。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展生态旅游以来,景区旅游人数从几百人发展到突破百万大关。生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有力支撑了保护事业,同时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和周边第三产业的兴旺繁荣。管委会成立后,围绕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努力打造“休闲养生地,大美长白山”的生态旅游品牌,加强了景区门区设施、中转服务设施、森林步行栈道等功能设施建设,不断开发出森林游、湖泊游、冰雪游等生态旅游业态。通过努力,景区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公众保护意识明显提高,旅游秩序更加规范,景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已经成为国内一流“精品生态旅游景区”。2003年,长白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200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200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休闲胜地”之首,景区旅游人数达到108万人次。
50
年,是长白山保护区体制创新取得新突破的50年。
1960
年4月,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1986年7月,国务院批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首批“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88年11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05年6月,为实现对长白山的“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省委、省政府做出成立长白山管委会的重大决策,实行保护局和管委会合署办公,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具有相当于市(州)级政府的行政管理权限,为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工作力度,统筹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五年来,长白山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品牌效应日益凸显、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民生工作切实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区域综合实力、整体活力、发展潜力不断增强。
回首过去,50年的创业年轮镌刻着一幕幕感人至深、不能释怀的难忘记忆,50年的创业洪流传颂着一个个守土尽责、甘于奉献的时代先锋,50年的创业历程记载着一篇篇世人瞩目、催人奋进的光辉业绩。回顾50年的光辉成就,我们不能忘记国家林业局和省委、省政府给予长白山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不能忘记广大探索者和创业者不惧艰辛的奋斗追求,不能忘记所有驻区部门单位、军警部队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在此,我代表长白山管委会、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向重视、关心长白山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向奋战在各个阶段、各条战线的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50
年的风雨历程,我们体会深刻;50年的上下求索,我们感悟颇多。
50
年的实践历程告诉我们,领导关怀和各级重视是长白山保护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长白山保护区建区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几代国家领导人视察长白山,对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提出希望。国家林业局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长白山保护事业,在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帮助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为保护区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证。
50
年的实践历程告诉我们,坚持“保护第一”原则是长白山保护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
长白山生态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备受世人瞩目
。必须始终把生态保护作为长白山各项事业的生命线,摆在最基础、最重要的位置,切实做到“保护面前再大的利益不动摇,再小的生态不破坏”。
50
年的实践历程告诉我们,有一支无私奉献的保护工作者队伍是长白山保护事业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长白山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凝结着广大保护、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多年来,广大一线职工趴冰卧雪、蚊叮虫咬,风餐露宿、年复一年,承受着长期艰苦的考验。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已经成为长白山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被后来人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50
年的实践历程告诉我们,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是长白山保护事业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撑。
生态保护事业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着力提高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建立起全面、科学、行之有效的工作保障体系,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参与、各级各界重视支持保护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50
年的足音回荡,那是前人奋进的激昂乐章;50年的薪火相传,那是继往开来的殷切期待。当前,长白山保护事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里程,使命光荣亦责任重大,前景广阔亦大有作为。今后一个时期,长白山保护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深入贯彻
科学发展观,
以建设国内示范、国际
一流的自然保护区为目标,不断提高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积极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保护事业科学发展,努力把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生物生长栖息保护地、人类休闲养生目的地、人与自然和谐示范地”
。
一是加大生态资源保护力度,建设生物生长栖息保护地。
始终坚持“保护第一”思想不动摇,严格遵循《长白山保护总体规划》,坚持保护与恢复、全面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积极拯救和扩繁珍稀濒危物种,广泛开展各类保护行动,抓好国家林业示范保护区工程建设,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努力提高
科研工作的贡献率,
持续加大保护工作投入力度,逐步实现生态保护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保证长白山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
。
二是加快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打造人类休闲养生目的地。
按照“外做基地、内做品牌,外做功能、内做服务,内外联动互补”的发展模式,强调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着力突出“休闲养生地、大美长白山”的品牌形象,进一步完善提升旅游服务设施功能,积极推进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产业循环发展体系和资源集约利用体系建设,努力打造精品生态旅游景区。
三是加强保护管理工作合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示范地。
大力弘扬生态文明,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人人争做生态文明的传承者、宣传者、践行者。不断提高全区各单位、部门对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努力形成管委会、保护局统一领导,各级各界齐抓共管、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大保护”工作格局,促进长白山保护区各项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50
载正当年华,50年征途远大!
作为长白山保护事业的坚定创业者和忠诚守护者,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有
国家林业局的重视支持,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协力推动,有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奋进,长白山这颗璀璨的生态明珠必将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长白山保护事业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让
我们坚定生态保护事业科学发展之路,继往开来,开拓进取,
为建设“生态长白山、魅力长白山、和谐长白山”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