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第一章 总 论

发布时间:2011-01-22 00:00


1.1 项目背景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0年,是我国建立较早、地位十分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1980年1月,经国务院申请,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与生物圈计划”,成为世界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成员,被列为世界自然保留地之一。1986年7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是一座巨型复合式盾状休眠火山,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形成了神奇壮观的火山地貌,具有典型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谱、丰富完整的生物资源、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美丽奇特的自然风光。长白山以其雄奇壮美、原始荒古跻身于“中华十大名山”、“中国十大最美森林”之列,是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十分完整,在同纬度带上,其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是世界少有的“物种基因库”,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和教学的天然实验室,是进行环境保护和绿色宣传教育的自然博物馆。据统计,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有野生植物2806种,野生动物1558种。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生态司顾问普尔教授到长白山考察后说:“像长白山这样保存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她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1992年8月,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审确认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被国际人与生物圈、人与地理圈、山地研究发起组织等十个国际组织评为全球28个环境监测点之一。
长白山也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以下简称“三江”)的发源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和大气、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绿色屏障,对于庇护这些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保障和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年总价值为78.16亿元。其中,年生态效益总值为63.42亿元,年社会效益可估算总值为10.54亿元,年经济效益总值为4.20亿元。因此,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效益显著,社会效益巨大,经济效益可观,把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保护区,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
鉴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自身特点及其在世界自然保护中的重要地位,2005年8月,吉林省政府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进行申报,申报顺序目前在国内30个申报单位中列第二位。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已明确表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条件成熟时可立即优先申报。如果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申遗成功,必将进一步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成为世界的共同宝贵财富,享受国际援助、技术支持等一系列优惠待遇,并得到世界范围的支持和保护。同时,也必将对吉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早在1996年,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长白山保护局)就已委托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制了《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1999~2006)》,并于1999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实施。规划实施以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按照国家及吉林省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和条例,对保护区进行了严格管理,落实了保护措施,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了一批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科技保护管理专业队伍,基础性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区内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合理开发和有序管理,特别是对天池、高山苔原带、大峡谷和浮石林等自然景区景点实施了有效保护。另外,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乱挖野生植物、无序开采矿泉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了全社会对长白山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保护区周边群众的保护意识,扩大了长白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由于规划的建设项目资金至今只有一部分得到了落实,致使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管护装备科技含量低,保护措施比较单一,科技人才缺乏,科研与监测工作相对滞后。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长远发展和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
为了加大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使之尽快达到世界自然遗产与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条件及标准,理顺各方面关系,加快培育吉林省旅游优势产业,实现对长白山的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和统一管理,2005年6月29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成立了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长白山管委会)。长白山管委会的成立,恰逢1996年所编制的《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1999~2006)》实施期满,为了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规范和指导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未来14年的发展和建设,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面向世界、管理高效、综合效益突出的国内示范、国际领先的自然保护区,长白山管委会决定重新编制《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7~2020)。
1.2 规划依据
1.2.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
(5)《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85年)
(6)《森林防火条例》(1988年)
(7)《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9年)
(8)《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99年)
(9)《中国自然保护纲要》(1994年)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年)
(12)《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89年)
1.2.2 战略方针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1994年)
1.2.3 政府文件
(1)《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成立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的通知》(吉政发[2005] 19号)
(2)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明确长白山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管理体制和职能权限的意见》(吉政发[2006]30号)
1.2.4 规范与标准
(1)《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2002年)
(2)《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2004年)
(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大纲》(建议修改稿 2005年)
1.2.5 其它
(1)《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
(2)《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3)长白山保护区森林资源及土壤植被综合调查资料(1993)
(4)《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1999)
(5)《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志》(2006年)
(6)长白山保护区管理局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
1.3 规划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1.3.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战略为指导,以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抢救濒危物种种质资源为宗旨,积极贯彻“全面保护自然环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为国家和人类造福”的方针,通过完善和改进保护设施、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拯救和扩繁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保护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使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合理开发、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搞好旅游服务,加强对外开放和技术合作,与世界性自然保护接轨,实现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达到保护、科研、开发协调发展,实现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保护区各项事业的全面振兴,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面向世界、管理高效、综合效益突出的国内示范、国际领先的自然保护区。
1.3.2 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共建共管的原则。把保护区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计划,把保护区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以带动地方经济繁荣,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布局的原则。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的任何规划建设项目都应以保护为中心,不得破坏和影响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和景观资源,开发必须服从于保护,尤其是对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要重点保护。
(3)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从自然保护区的实际出发,进行全面、科学、合理规划,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重点后一般,有计划按步骤地组织实施。
(4)坚持科技为先导的原则。在保护区各项规划中,要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配备先进科研监测和管理设备,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不断增加保护管理的科技含量。
(5)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遵循自然规律,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合理适度开发,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开发中有效保护,最大限度地发挥保护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保护区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坚持社区共管的原则。保护区规划建设及管理,要充分考虑周边广大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依靠当地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合作,使之相互依赖,利益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4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14年,即2007~2020年,分两期实施。
前期4年,即2007~2010年;后期10年,即2011~2020年。
1.5 规划目标
依据国家对自然保护区保护、建设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结合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确定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
1.5.1 总体目标
(1)以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研究为突破口,以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种质资源及其生境为核心,以维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确保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关系,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成为面向世界、管理高效、综合效益突出的国内示范、国际领先的自然保护区。
(3)大力开展生态教育活动,使之辐射全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4)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配置高科技含量设施设备,与国内外科研及学术机构合作,打造机构合理、技术先进的保护、管理、科研队伍,把长白山建设成一个融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生态教育、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利用为一体的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综合性保护区,使之成为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典范。
1.5.2 前期目标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保护局和保护站办公楼的维修和改扩建,完成航空护林站、防火指挥中心综合楼、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科研办公楼、宣教中心、绿色教育基地综合楼等保护、科研、宣教工程的基本设施建设及设备配置。
(2)完成植物遗传基因保存圃建设,实现珍稀濒危植物的人工繁育及种质资源的保存。
(3)完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以及周边地区的本底调查和综合考察,建立系统的、完整的多学科科考档案资料,为保护和开发长白山的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4)完成重点路段防护围栏、高山苔原带护栏、索道、长松公路、U型谷建筑拆迁及植被恢复等重点建设工程,使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从根本上遏制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生态资源的正向积累和生态服务功能的逐渐增强。
(5)购置森林资源系统软件及卫片,完成保护管理和科研监测系统的硬件配备及软件开发,基本实现保护管理及科研监测技术手段的网络化、数字化和自动化。
(6)加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档次,合理布局景区景点,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和谐统一。
1.5.3 后期目标
(1)完成长白山植物园及可持续利用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为生态旅游及自然保护事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2)逐步完善多功能管理监测系统建设,使保护管理的技术手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珍稀濒危植物的人工培育难题得到基本解决,动植物种群复壮工程成效显著,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4)保护区的自然景观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全面保护和恢复,其多功能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5)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完备,开展生态旅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总之,在本规划期内,实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开发的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人性化,把保护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资源保护完好,设施设备先进、管理高效、功能多样、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内示范性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