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自然保护地 守好人类生态安全底线

发布时间:2018-09-18 16:45

  ——“2018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年会”侧记

  林倩倩

  生态安全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底线,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石。而自然保护地,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一定面积的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在储备生物物种、维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2018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年会的重要内容,为期两天的“自然保护地是人类生态安全底线研讨会”备受关注。

  促进价值提升 重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随着生态经济学、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发展,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自然资本的价值评估已经成为了当前的热点话题,并被称之为“人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魏辅文介绍了大熊猫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主要从经济价值上看待熊猫研究。通过计算,大熊猫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每年达26-69亿美元,是大熊猫保护投入资金的10-27倍,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生态服务价值远远高于保护投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魏辅文

  挪威能源和环境部自然管理司高级顾问Mariel Haraldstad,分享了挪威国家层面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地政策制定。挪威生物多样性保护受法律保护良好,国家的三个主要目标是维护健康生态、保护濒危物种,并为人类留下良好的自然遗产。Mariel提到公众参与与科学数据非常重要。

  挪威能源和环境部自然管理司高级顾问Mariel Haraldstad

  联合国环境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副主任Cornelia Pretorius,以数据为切入点,对全球自然保护地做了保护展望。全球生物多样保护是可以通过数据整合进行整体研究的,基于这个想法,他们建立了世界保护区数据库,目前已涵盖了92%的自然保护地信息,主要研究不同保护地之间环境是如何相关、联结的,既而如何进行利益分配。特别提到,我们要更注重自然保护地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注重管理的有效性,基于原始信息进行有效测评。并提倡保护区应该由当地社区(原住民)来管理,提升管理质量和标准,对不同管理体系指定不同的管理方法。最后,Cornelia强调,旧的目标实现后再指定新的目标,我们要更关注对现有承诺的执行。

  联合国环境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副主任Cornelia Pretorius

  瑞士联邦环境办公室国际司里约公约(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负责人Norbert Baerlocher ,以全球化策划、本土化执行为核心理念,介绍了瑞士在“里约公约”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政策和参与。提到瑞士是要保护100%的森林,议会会参与所有的环境问题。

  瑞士联邦环境办公室国际司里约公约(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负责人Norbert Baerlocher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张希武,介绍了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关系、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状况及问题,以及为什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张希武强调国家公园的管理目标非常重要,过度开放与封闭保护都不适宜。要明确国家公园准入标准确立主体地位;对我国现行保护地管理效能进行评估;研究科学的分类标准,理清各类自然保护地关系;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布局,编制全国自然保护地规划;整合交叉重叠的自然保护地,归并优化相邻的保护地;合理调整自然保护地范围和功能区划,规范自然保护地挂牌管理;加快立法进程,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法律制度。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张希武

  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秘书处科学和政策支持部负责人Venkata Sarat Babu Gidda,围绕2020年之路和2020年后战略,谈到应把整体行动分散实施以促进实现目标,显示多重效益。

  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秘书处科学和政策支持部负责人Venkata Sarat Babu Gidda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志云,介绍了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生态价值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志云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命共同体课题组组长田德欣,介绍了N%理念,并发起N%全球保护协作倡议。N%是基于生物多样性持续迅速下降、气候变化、生态退化等全球性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命共同体课题组团队经过三年时间的研究与探索,而提出的“自然比例(N%)”新理念。它是指满足全球或者一个国家峰值人口基本福祉所需的最低自然区域占全球或一国面积的比例,强调的是人类需求和自然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命共同体课题组组长田德欣

  探索多种模式 科学管理才是最佳实践

  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是生态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事关千秋的重要思考。如何将自然保护地的科学规划方法与实践相融合,并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科研探索,成为重要探索方向,而在社区保护日益发展的今天,只有相互交流借鉴才能够探索出更加积极的方案,助推区域性生态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物学会亚洲分会政策联络员Jeffrey McNeely

  保护生物学会亚洲分会政策联络员Jeffrey McNeely,从经济学帮助保护的角度分享了泰国的保护地和生态系统服务。泰国因较普遍的自然崇拜及宗教信仰现象,自然保护中结合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因此在这里保护和发展并不冲突,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带来了很大福祉。泰国自然保护地的良好发展,实现了良好的碳存储。在全球,16-20%的碳封存在保护区内,在泰国,这个比例可以达到30%。

  尼泊尔森林与环境部林区官员Kedar Baral ,以Panchase森林为例,从倡议、经验教训和前进方向层面,介绍了保护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计和促进环境服务的贡献。尼泊尔会根据自然保护地价值进行分类,分为关键、中等、低等,施以不同的保护强度和优先性。

  尼泊尔森林与环境部林区官员Kedar Baral

  肯尼亚马拉野保基金会创始人星巴(卓强),介绍了非洲野生动物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社区的保护模式,主要采取帮助当地社区发展的方式如租地、修建巡逻站、修建生态酒店等,增加社区收入、输入保护理念,甚至影响社区居民从捕猎者转为保护者,展示了中国的非政府保护组织在非洲积极作用,呼吁我们要抛开国籍、民族、政治、宗教、文化的差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分享经验、交流合作、携手同行。

  肯尼亚马拉野保基金会创始人星巴(卓强)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保护区委员会北美区域主席Michael Lap Chung Wong,通过介绍加拿大国家公园的机构管理方式及采取的行动,分享了加拿大自然保护地的建立和管理。他谈到加拿大建立国家公园系统,与当地社区协作良好,不会把人驱除在外。强调生态完整性是第一要务,在开发时尽力减少环境影响,这在立法中也要体现出来,同时也要开发项目以供社会公众学习和参与。移除入侵物种,建立通道连接栖息地,本地物种重新引回等生态修复对于国家公园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加拿大并为此发布了最佳实践指导。目前加拿大在自然保护方面已完成77%的工作,本国人民对自己生态系统非常自豪。

  Michael Lap Chung Wong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教授、景观生态学首席调查员Alice Hughes,用大量数据展示了东南亚保护面临的威胁,并强调在自然保护方面,拒绝旧数据、假数据,要关注生态环境最新状态,以当下真实数据为前提,找到我们真正需要保护的切入点,制定优先发展事项。建立跨地区生物多样性数据,Alice特别强调要根据物种来建立,而不是根据政治区域,保护事业需要科学与政治相融。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教授、景观生态学首席调查员Alice Hughes

  摄影/孟昭东 张熙